淋巴細胞減少癥
淋巴細胞減少癥是指成人淋巴細胞總數小于1000/μl,兒童小于3000/μl。淋巴細胞減少癥在一般情況下不引起癥狀,通常都是在診斷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被發現的,特別在那些反復發生病毒性,真菌性或原蟲感染病例。
- 目錄
-
1.淋巴細胞減少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淋巴細胞減少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淋巴細胞減少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4.淋巴細胞減少癥應該如何預防
5.淋巴細胞減少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淋巴細胞減少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淋巴細胞減少癥的常規方法
1.淋巴細胞減少癥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遺傳性淋巴細胞減少癥可伴有遺傳性免疫缺陷病其由于干細胞質量與數量的異常導致淋巴系無效造血。其他病因如Wiskott-Aldrich綜合征,可由于T細胞加速破壞而引起。腺苷脫氨酶缺陷和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患者以上述同樣機制發病。
2、獲得性淋巴細胞減少癥是一種伴隨非繼發于遺傳性疾病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丟失的綜合征。ADIS是最常見的伴淋巴細胞減少的傳染性疾病,這由于感染HIV的CD4+T細胞被破壞所引起的。其他病毒或細菌性疾病亦可伴隨淋巴細胞減少。在某些急性病毒血癥情況下,淋巴細胞可能由于病毒活化作用而加速破壞,也可能陷于脾或淋巴結內或移行至呼吸道。
3、醫源性淋巴細胞減少癥可由于細胞毒化療,放療和注射淋巴細胞球蛋白而引起。牛皮癬患者長期使用去斑素(psoralen)及超聲輻射均可損害T細胞。糖皮質激素通過誘導細胞損壞而造成淋巴細胞減少。
4、自體免疫性有關的全身性疾病(如SLE,類風濕性關節炎,重癥肌無力)可發生淋巴細胞減少癥。丟失蛋白腸病可伴隨淋巴細胞減少。
2.淋巴細胞減少癥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并發癥:可出現良性傳染原發生不尋常反應或伴發少見的病原體感染。發生卡氏肺囊蟲,巨細胞病毒,風疹或水痘性肺炎則提示免疫缺陷的可能性。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肺炎由水痘病毒引起,多發生于成年人。冬、春為好發季節。肺炎癥狀多發生于出疹后2~6天,亦可出現于出疹前或出疹后10天。少數患者癥狀輕微,可于數天后恢復,大部分除典型皮膚表現外,常有高熱,可達40℃,咳嗽、血痰或咯血和胸痛,嚴重時出現氣急、進行性呼吸困難。上述感染所致的任何一型肺炎均可致命。
3.淋巴細胞減少癥有哪些典型癥狀
淋巴細胞減少癥在一般情況下不引起癥狀,通常都是在診斷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被發現的,特別在那些反復發生病毒性,真菌性或原蟲感染病例。淋巴細胞計數可確定淋巴細胞減少。通過多參數流式細胞儀可測定淋巴細胞亞群,該測定是應用抗原型表達來進行細胞分類與定性。
淋巴細胞減少患者反復感染,常對一般情況下良性傳染原發生不尋常反應或伴發少見的病原體感染。發生卡氏肺囊蟲,巨細胞病毒,風疹或水痘性肺炎則提示免疫缺陷的可能性。上述感染所致的任何一型肺炎均可致命。本病患者有較高的癌腫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率。患者的扁桃體或淋巴結消失或縮小,表明細胞免疫缺陷。皮膚異常如脫發,濕疹,膿皮病或毛細血管擴張;血液系病變表現出蒼白,紫癜,黃疸或口腔潰瘍;以及全身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這些征象可能提示HIV病。
4.淋巴細胞減少癥應該如何預防
本病由于病因尚未確定,可能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緒、營養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故本病無法直接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預防本病具有重要意義。孕期應做到定期檢查,若孩子有發育異常傾向,應及時做染色體篩查,明確后應及時行人工流產,以避免疾病患兒出生。
5.淋巴細胞減少癥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液檢查和免疫檢查可以診斷,多參數流式細胞儀可測定淋巴細胞亞群,該測定是應用抗原型表達來進行細胞分類與定性。
6.淋巴細胞減少癥病人的飲食宜忌
1、淋巴細胞減少癥吃哪些對身體好
多吃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橙汁、胡蘿卜、大蒜等,須大量補充維生素C,以增強免疫力;青辣椒和橙汁都富含維生素C;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雞肉、魚、肝、馬鈴薯、鱷梨和葵花子;胡蘿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杏仁、榛子以及各種各樣的全麥食品等。另外,營養素中還有葉酸、維生素B12、煙堿、泛酸和鐵、鋅等礦物質,它們都和免疫力有關。應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蒜等。
2、淋巴細胞減少癥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盡量少吃扼殺免疫力的食物,如高脂肪食物、糖、煙酒、咖啡、毒品。還要注意適量攝入糖。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
7.西醫治療淋巴細胞減少癥的常規方法
應服用類固醇,化療或放療相關的淋巴細胞減少,在去除藥物或病因后常可改善。有效地治療淋巴細胞減少的基礎疾病(如炎癥,感染和癌腫)常可使白細胞數增高。
HIV病患者理想的治療需要識別和處理那些表現出嚴重免疫缺陷的患者的活動性感染,一期和二期預防以阻止發生新的或復發的條件性感染,和處理原發的HIV感染以延緩免疫功能衰退。藥物治療的設計要以最大的臨床療效,阻止毒性發生或使之減到最小,和保持舒適與功能為目的。